關於 <Orgonite奧根是偽科學 > 一說
心理學之所以不能形成眾所共識的範式
是因為心理學所研究的對象是人的內在,而非自然科學所研究的物,
即便是透過科學方式做研究實驗將人的內在透過測驗量化後轉變為數值的這一個過程測驗本身還是具有爭議性的,而且不同的方式有其心理學的基本假設,就代表也只是假設性的說法
但如果要將所有人的假設全部說成「偽科學」那就是你根本上搞不清楚的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人性」,內心是抽象無法直接儀器測量的物質,既然心理學本來就不是科學範疇下的一種類,它就沒有偽科學這個說法,只能說類科學。
Orgonite是依據Wilhelm Reich的心理學基本假設(orgone)的生命能所發展出來的。
Orgonite結合了 神秘學 / 色彩學 / 脈輪 / 水晶 / 幾何能量 …等等的基本假設學說,
一口氣把全部的基本假設都打成「偽科學」是否太武斷了,而且心理系在嚴格意義上,就不在科學規範中的範疇,何來的偽科學?科學能夠驗證的只是在人類科技程度上所能證實,超越了人類科技程度以外的東西就叫做不存在?只能說是無法利用科學方式測量,或是某人可以聲稱沒看過的事物就等於完全不存在?因而落入另一個極端——懷疑論者。
情緒是一個抽象概念,諸如:幸福、疼痛、快樂、悲傷,這寫都是由外在可見行為所推論出的內在抽象概念
如果你問我「能量」在哪?感覺在哪?你感覺不到,或是機器無法測量,所以感覺就不存在?
假使你的情緒我感覺不到,那我是否可以直接武斷的說「我沒看見情緒」所以情緒不存在?
說Orgonite/Orgone是偽科學的,大概是完全搞錯方向,將「心理學基本假設」硬是放在科學範式當中,它不屬於科學的範疇,理所當然的不在「偽科學」或「真科學」的討論範圍內。
參考引文:
所謂規範科學(normal science),是庫恩在1962年出版的《科學革命之結構》ㄧ書中提出的概念(Kuhn,1962:SchuItz&Schultz.2007)。
在該書中庫恩指出,科學的發展乃是由於週期性科學思想的演變;而科學思想演變的動力,除科學方法之進步以外,主要是由於人類世界觀的改變。科學思想發展到某種程度時,就會形成一種眾所共識的世界觀,進而對科學上研究的主題、方法等亦探取相似的取向,庫恩稱此種科學思想取向為範式(paradigm)。
心理學自19世紀末脫離哲學而獨立後,雖然心理學家們自稱心理學是一門科學,但如從科學範式觀點看,心理學與其他自然科學(如物理化學等)相比之下,即可發現,心理學的科學發展成熟程度仍然大篇落後;20世紀初學派對立的局面消失後,心理學在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理論建構等各方面,仍然極為紛歧。
如以庫恩的標準來檢視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心理學顯然是不合於規範科學的。
因此庫恩認為現代心理學尚不能稱為科學,只能稱為「前科學」或「前範式科學」。
心理學之所以不能形成眾所共識的範式,從而建構成規範科學,主要是因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與自然科學不同。
▸ 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是物,物性即其本性。
▸ 物性變化受自然法則支配,而且同類物體的變化,具有共同性與一致性(如獅虎食肉牛羊吃草一生不變)。
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人,人性非其本性,人性是本性與習性的融合,人性變化受社會文化影響,其變化具有極大的差異性(如人的飲食習慣會因人、因時﹑因地而有極大的差異與變化)。
因此即使心理學研究人性時採用類似自然科學的方法,也只能持與自然科學相對應的觀念,稱心理學為心理科學。
▸ 惟其如此,歷來心理學解釋人性時,才有心身關係、天性-教養、自由意志對決定論,以及知識來源等重要理論之爭議。既然存在的爭議無法趨於統一,要想使心理科學變得像自然科學一樣,畢竟是不可能的。
感謝原文提供 : 橴䎗Zi Qiao 一位負傷的療癒者,熱衷於探討人生究竟實相、喜愛分享知識,致力於靈性知識推廣以及服務人群。
也感謝你看到最後,
留言列表